登录/注册 搜索

说文解物 | 菩萨立像:“S”形身姿的千年独舞

发布时间:Jun 13, 2025 | 作者:



菩萨立像

说文解物



漫步至展厅中万佛寺造像前,一尊红砂石立像定会吸引您的目光——那曼妙婀娜的S形身姿翩若惊鸿,令人过目难忘。

周围造像或垂目结跏趺坐,或肃穆长身直立,为何唯有这尊佛像独树一帜?且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解密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动态美学

S形身姿的千年独舞



菩萨立像 南北朝 四川博物院藏


这尊菩萨立像以红砂石雕琢,残高68.2厘米,虽不及云冈、龙门石窟的巨像恢弘,却在方寸间凝练出巴蜀匠艺的精微神韵。石像头部、右臂与双足虽已佚失,但残存部分仍可见非凡匠心:颈部两道柔和的肉纹线与联珠纹项圈相映成趣,残缺处反透出时光沉淀的沧桑美感。


菩萨立像(局部)


菩萨颈佩雕镂精美的珠宝项饰,胸系一铃。上身袒露,薄纱裙围于胯部,裙摆紧贴身躯垂落,腿部圆弧形衣纹如流水潺湲。绸带和粗大的璎珞呈X形交叉于脐部,交叉处饰有圆饼形物,下端整体呈W形。外披襞褶厚重的帔帛,襞褶如刀刻斧凿般挺括,在光影中流转出佛衣特有的温润质感。


菩萨立像线描图,图源《成都万佛寺出土“天和二年”铭菩萨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菩萨右手虽已缺失,但从残存手臂的位置可以推测其原应轻抬至腹部,左手自然下垂至大腿侧握宝瓶。右腿直立支撑全身,左膝微曲形成微妙动态,身躯呈优雅的S形曲线,在自然舒展中流露出东方造像特有的韵律美感,将残缺之美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定格。





宝瓶:从实用器

到信仰符号的升华



菩萨立像(局部)


成都万佛寺出土的这尊菩萨立像,独特之处在于左手所握的宝瓶。这件法器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印度佛教传统。

宝瓶梵语称捃稚迦”,音译军持”,属佛教比丘十八物之一。据《大唐西域记》载,此物原为印度僧人游方必备器,形制便于随身携带,既作饮水之用,亦具净手仪轨。季羡林先生注解指出,宝瓶本来是印度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徒也在使用,后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久而久之成为僧众十八物之一。

至观音信仰盛行,造像艺匠将宝瓶与观音形象结合,使其成为标志性法器。袁曙光先生在整理万佛寺石刻时,便是依据此典型特征将其定名为持瓶观音菩萨立像





新因素:长安风

与蜀地魂的交融



菩萨立像


这尊菩萨立像虽然出土于成都万佛寺,却出现了很多此前不见于成都地区的新因素。从目前的资料看,这些新的因素大多可见于20世纪以来西安地区出土的北周造像上。

这尊立像最显著的革新在于对繁复装饰体系的系统性引入:项圈采用北周的圆形宽边样式,表面以联珠纹划分出菱形与圆形宝珠纹的装饰区间,中部垂挂的串铃尤为精妙——主体为椭圆形铃铛,周围环绕五至六枚小铃,这种多层次金属饰件的组合方式,与西安地区北周造像中流行的铃铛矩阵装饰系统如出一辙。


菩萨立像(局部)


在躯体表现方面,相较于北周长安造像普遍呈现的丰颊方颐、体态壮硕特征,这尊立像仍保持着南朝梁代以来修长的身体比例。这种对南朝秀骨清像遗韵的坚守,在动态表现上更发展为独特的S形身姿:右腿直立支撑全身,左膝微曲形成动态支点,腰部向左后方扭转,带动绸带与璎珞呈W形起伏。

南北朝时期,成都一直是南北双方激烈争夺的区域。成都曾于公元556年归入北周的版图,与长安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深入,因此在这尊菩萨立像上出现明显的长安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可谓无人不晓,可您知道吗?就在这处萌宠乐园的旁边,竟藏着一座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寝。下一期,让我们穿越时空帷幕,踏入这座沉睡千年的地下宫殿,于斑驳石刻间追寻历史余温,共同揭开这段被岁月尘封的王朝秘史,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第10期。

[2]董华锋:《成都万佛寺出土“天和二年”铭菩萨像及相关问题研究》,《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2期。



推荐阅读

说文解物 | 药师佛坐像:红砂岩镌刻的千年祈愿

说文解物 | 双观音造像碑:砂岩上的佛国画卷

说文解物 | 康胜造释迦立像:凝于方寸间的佛国庄严与人间烟火

说文解物 | 阿育王像:千年佛寺中的一抹异域风情

说文解物 | 东方美神:万佛寺唐代菩萨头像的美学基因

说文解物 | 蜀都梵影:万佛寺石刻造像里的艺术密码


责编:吴晓燕

终审:谢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推荐”,给我一颗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