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千年严道】荥 经 黑 砂

发布时间:May 12, 2021 | 作者:荥经县文化馆


image.png

荥经古称严道,秦惠文王更元13年(公元前312年)置县,县城即在今六合乡古城村。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屯兵于此,布下“八阵图”以御敌兵,每当营中炊烟升起之时,渺若烟雨。后来古城村成为著名的荥经砂器之乡,焙烧砂器时,冉冉升起的烟帘,延续着“古城烟雨”胜景。

荥经黑砂(砂器)生产历史悠久。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大官南巡,经过古城坪,一路上爬坡上坎,腰酸腿痛,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官员命令手下人去找开水解渴,下人接二连三的找了好几户人家,都因百姓太穷,拿不出烧开水的家什,但官兵追得紧,有一户人家情急之下,随手抠了一砣湿泥巴捏成窝窝,放在火上烧开水。当朝庭大官喝到这开水,连声说好喝、好喝。大官走后,当地人家都依照倒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锅,放到柴火上烧,就烧成了现在所谓的砂锅。就这样,荥经砂器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image.png

传说归于传说,据史书记载,荥经砂器起源于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这里的砂器就沿着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四方。

旧时四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荥经砂器“三大件”:炖肉的砂锅、熬药的砂罐、普通人家的夜壶(俗称尿罐)。

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荥经黑砂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故产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image.png

荥经砂器制作方式分为采料、制泥、拉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窑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坯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焙烧的火候、上釉的优劣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

采料

主要指取黏土、备煤渣;古城村临近严道古城遗址,这带盛产一种黄白色的黏土,土质细腻,黏性很强,当地老百姓叫它白善泥,是生产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煤渣即烧过的二炭灰,主要含量碳元素。大家知道,碳元素具有滤清、净化的作用。真佩服制作砂器的老祖先们,在那遥远的年代,就有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了。

制泥

黏土晾晒干后与煤灰渣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碾磨成粉末后加工粉碎。原始作坊采用役牛碾细、和水、牛踩,现都是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而制作工艺砂器所用泥料还需再经真空练泥和陈腐。

拉胚


image.png

拉坯也叫制坯,一般在自制的木托转盘上手工制作。师傅们脚轻轻蹬踩转盘,双手在转盘上不停地抟、捏、摁、抹……一件黑砂泥坯就成型了。主体完成后,还要根据不同的器皿,手工制作底、盖、柄把、提钮等。贴花、雕刻纹饰、均在这一环节完成。对于比较精细的砂器工艺品、茶具、酒具,则还需要打磨、抛光,一般待泥坯半干后,用琥珀棒或牛角片反反复复细细研磨进行精加工。

晾坯

image.png

焙烧

将阴干的砂器毛坯放入特制的地窑(俗称火厂),一般一层煤一层毛坯的放,点火封闭。作坊中间,一个直径约1.5米的馒头窑,中间搭着一块木板,坑里填满了碎煤,一根5米长的钢管上悬着一个绑满细铁丝的窑盖,鼓风机“呼呼”地转动,地窑里炉火熊熊,窑工们将要焙烧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跑到钢管前,吃力地趴在上面,窑盖缓缓离开地面,在空中徐徐“飘移”,准确落在了窑洞上。烧制过程中掌握升温曲线、烧制温度的控制,着重把握缓烧,平烧、快烧三种烧成技法的结合。经1000℃至1300℃的高温焙烧1~2小时后即可。


image.png

上釉

待坯器充分烧透后,用顶端带铁钩的长杆挑入还原坑(俗称烟熏窑或取釉坑),加入杉树枝或松木锯末,只见轻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苗蹿出地坑,再覆上一层炭沙,顿时,一股青烟腾空而起,场面甚是热烈而壮观,这就是“上釉”了。不少游客到了荥经,总要起个大早,到作坊看第一窑陶器出窑的场景,那时候,天还没亮,窑洞中的陶器每一件通红透亮、晶莹剔透,比天边的朝霞还要光彩绚丽。上釉过程中,高温的坯器在封闭的环境里 “闷燃”,通过“闷燃”过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在高温状态下使胎体表面的氧化层强制还原后,砂器不仅质地变得牢实坚固,表面还呈现出炫目的金属光芒。

出窑

指出炉,待完成上釉的砂器自然降温后即可出炉,检测成品质量分类入库。从砂器装窑到出窑,这一系列的流水活路一般全由男人们干。老人们讲,就是烧制砂器忌讳女人参与,否则影响烧制质量。其实,用现实的眼光看,烧窑是粗重活,不适合女人们干才是真是的理由啊。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