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说文解物|青釉文武吏俑里的大唐密码

发布时间:Sep 12, 2025 | 作者:



在冉仁才墓出土的陶俑群中,静立着一群特殊的大唐“公务员”——他们头戴平巾帻(zé),身着官服,或持笏板凝神,或按佩刀肃立,仿佛正在上演唐朝官场的“真人秀”。今天,让我们透过这些千年前的青釉文武吏俑,破译其中的衣冠密码与朝堂故事。


文吏俑:青釉流转间的

朝堂风仪




冉仁才墓出土文吏俑12件,高约22-26厘米,堪称初唐官场礼仪的“活教材”。他们头戴平巾帻,身着交领右衽宽袖短袍,衣袖宽博如翼,宽带轻束腰间,下摆长及地面,配以尖头靴,整体造型庄重而不失灵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文吏俑深目多须,呈现出鲜明的胡人特征,正是大唐海纳百川、胡汉交融时代气息的生动写照。

青釉男文吏俑 唐代 四川博物院藏


最动人的是细节:他们有的双手握于胸前,拳心留有小孔,很可能手持上朝用的笏板;有的笼袖于腹前,拱手而立,尽显谦恭之态。



青釉男文吏俑线描图,图源:《万州唐墓出土人物服饰研究》


文吏俑所着服饰,正是唐代“群臣之服二十有一”官员服饰制度的实物见证。唐代官阶森严,官服以颜色、纹样、配饰区分等级,如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这些青釉身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初唐官服等级制度的珍贵标本。


武吏俑:釉彩熔铸的雄武气象



冉仁才墓出土的15件武吏俑,则为我们展现了唐代武官的威仪与性情。他们高约22-27厘米,头戴平巾帻,身穿交领右衽宽袖短袍,上腰系宽带,双手曲于胸前,手持带鞘环柄刀,下着裳至地,正面及背面均刻衣褶纹,足穿尖头靴,靴头微上翘,稳立于方座之上,英气勃发。


这些武吏俑,堪称一组“唐代武官表情包”:或竖眉怒目,或庄重肃穆。丰富多元的表情,不仅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更暗示了武官群体的多元性格——他们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也是血肉丰满的凡人。

青釉武吏俑线描图,图源:《万州唐墓出土人物服饰研究》


15件武吏俑中,10件呈现深目高鼻、颚下留长须的胡人特征。这绝非偶然,它与唐代军事制度密切相关。唐初实行“府兵制”,大量胡人将领因骁勇善战而受到重用,如名将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青釉武吏俑中的胡人形象,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生动反映。



衣冠里的治国之道




细察之下,无论文吏、武吏俑,均着平巾帻服。帻是中国古代冠饰中的一类,最早的帻即裹发的头巾。《说文解字》云:“帻,发有巾曰帻。”早在汉代,帻已出现在社会底层人士的头上。发展至唐代,帻有多种样式,并形成固定的服饰礼仪制度。平巾帻服是唐代最普遍的官服之一,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官员皆可服之,只是服饰色彩和配饰材料有所区别。同时也是一种常服,可在骑马时使用。


不过,文吏掌中笏板的温润,与武官腰间佩刀的寒芒,则无声地诉说着“文治”与“武功”的职能分工。文官持笏板,象征“运筹帷幄之中”;武官持佩刀,代表“决胜疆场之间”。这种“文武分途”的制度设计,如车之双轮,既保证了行政系统的稳定运行,又维护了军事力量的有效指挥。

千年后,当我们驻足于这些青釉文武吏俑之前,目光交汇,仿佛能听见唐代官场的晨钟暮鼓,看见长安城的车马喧嚣。或许,你能从他们的衣襟褶皱间,读出更多未被破译的“大唐密码”。

下一期,我们将透过一尊青釉骑马俑,梦回铁马金戈的初唐战场,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高英民:《四川万县唐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2]谭建华:《万州唐墓出土人物服饰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责编:吴晓燕

审核:谢丹

终审:向和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推荐”,给我一颗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