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这届文物太会“装”了

发布时间:Jun 13, 2025 | 作者:



大家逛展的时候

有没有被“表里不一”的文物迷惑过?

比如像小手办却暗藏玄机的青铜器

看似卖萌实则镇场的陶俑

形似小匣子的硬核装备…… 


今天考考眼力

带各位拆解文物界“伪装大师”

看老祖宗如何把生活智慧

藏进这些千年“彩蛋”中




都说“入门即送分”

下面几件文物初看能猜出七八分

细究方知个中奥秘

👇




 黄釉紫柄牡丹花瓷酒盏  

清·光绪 四川博物院藏


这只牡丹花酒盏,可不是徒有外表的花架子,玄机在杯底:花蕊间有小孔,连通中空的紫色花梗,秒变“花瓣吸管杯”。轻啜一口,酒香流转,光绪年间的风雅,都在“以花为器”的巧思里。

吸管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唐代已有方便实用、自带吸管的杯子,称“吸杯”。1998年“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邢窑白釉绿彩吸杯已证明,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拥有了“吸管自由”。



 木胎漆绘高脚酒壶  中华民国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藏 摄影:杨辰鸿


秘密同样藏在底部的木胎漆绘高脚酒壶,会变“魔术”:装酒的入口、壶内细管不在顶上,在底下。

饮用时轻吸侧边细管,既能隔绝空气保鲜,又巧妙地做到了防漏,堪称“黑科技”典范。



 铜投壶  明 四川博物院藏


看完酒壶看投壶,谁能猜到长颈圆腹配双耳,看着不显的摆件,竟是古时宴会上的“顶流游戏机”?

投壶,脱胎于“君子六艺”射礼的投掷游戏,规则很简单:持箭投壶,投中多者为胜,堪称古代版“投球挑战”,既考手眼协调又讲礼仪,难怪天子百姓都爱玩。



 骆驼载乐画像砖  汉 四川博物院藏


骆驼载乐画像砖上的“身份谜题”更开脑洞:满口尖牙、头似恐龙,偏生配马蹄马尾,活脱脱的“四不像”,横看竖看都和骆驼沾不上边。

究其缘由,在于汉代丝路虽通,骆驼多作为西域贡品送入长安宫廷,蜀地工匠鲜少见过其真容,全凭想象和传说下刀,才有了这头特立独行的骆驼。




跨过入门关

文物玩起“反差萌”套路



 铜敦  战国 四川博物院藏


没想到吧?长得既像炼丹炉,又像地球仪的青铜器,其实是古蜀王族餐桌上的豪华器具,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这口“大圆碗”,不仅造型别致,设计也颇具巧思:采用上下对称扣合结构,盖子翻过来还能盛食,空间利用率一流。



 虎钮錞于  战国 四川博物院藏


如果说铜敦是空间利用大师,那么錞于就是军营里的“节奏大师”了。上大下小,腹内空空,顶上还蹲着只小老虎,远看像水桶,实为行军打仗不可或缺的“指挥乐器”,敲击发声,古代士兵都听它的节奏进退,比军号还硬核。



 铜削  战国 四川博物院藏,摄影:刘小龙


大家觉得这把小刀是什么?武器?厨具?都不准确。事实上,它是竹简时代的“橡皮擦”,专刮错字的“古代涂改液”。竹简盛行的汉代,铜削还和毛笔、砚台并称 “文房四宝”的前身,堪称大汉读书人案头救星。




 犀牛铜灯  汉 四川博物院藏


别看这盏犀牛铜灯长得像手办,实际却是来自汉朝的“环保先锋”:犀牛腹部中空装水,未燃尽的灯油经流嘴回流遇水即熄,安全节能;固定灯芯的烛钎精准控制火苗,省油少黑烟,光线还更稳定,理念超前2000年。



 鹿形铜带钩  战国 四川博物院藏,摄影:刘小龙


展厅里的神兽不止小犀牛,还有梅花鹿。造型生动,昂首阔步,小小一个,以为是摆件,谁成想是古代贵族腰间“显眼包”——腰带扣。

作为战国至秦汉的流行配饰,带钩可谓集身份象征与实用功能于一身的“顶流时尚单品”,《淮南子·说林训》有载:“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古人的穿搭小心机,都藏在一枚小小的带钩里。



 铜鐎斗  魏晋南北朝 四川博物院藏


了解了古人的穿搭时尚,认识下可以揣怀里的“移动厨房”——鐎斗。乍看像大号带柄汤勺,其实是隐藏的日用界“多面手”,可作量器,可热酒、温食、煮饭,夜巡敲击示警,一器多用的优秀代表,考古专家研究还认为,汉魏时它的功能和今天的火锅相似,说它或为古人的“火锅”,一点都不为过。




当进阶版文物卸下反差萌的伪装

真正的智慧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些初看普通的器物

实是古人埋藏千年的“彩蛋”

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打开时空隧道的密码




 绿松石耳饰物  战国 四川博物院藏


指甲盖大小的蓝绿色石头,不是床头案几的寻常装饰,而是战国女子妆造的点睛之笔——耳饰。



 碧玉玦  新石器时代 四川博物院藏


更早的耳畔风情,藏在新石器时代的碧玉玦里。圆环缺口稳稳卡于耳垂,极简实用,美观大方,现在看也不过时。



 青釉人首鸡身俑  唐 四川博物院藏


比碧玉玦晚了几千年的陶俑,直接把神话穿在身上——像在卖萌的人首鸡身俑,其实是传说中的九天玄女。



 猪首人身俑  后蜀 四川博物院藏


隔壁猪首人身俑,真身是呼风唤雨的雷公,两位神仙长得虽接地气,镇墓辟邪的本事可一点没打折。




 铜弩机  宋 四川博物院藏


雷公守护亡者的安宁,弩机负责筑牢生前的防线:小匣子似的机械装置,竟是冷兵器时代的黑科技担当。作为弩的核心部件,它装在弩身后部,望山瞄准、悬刀一扣,箭矢能嗖地飞出百米开外,怎么不算威力惊人呢。



从吸管酒盏到环保铜灯

从游戏投壶到军事黑科技


这些文物“伪装者”

用跨越时空的巧思告诉我们

老祖宗玩起创意

现代人都得喊“祖师爷”~


(注:文中部分文物不在展,观展前可先行查阅展览信息)



本期话题

你还见过哪些“表里不一”的文物 ?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推荐阅读



古人的转运小心思,全在“行走”的吉祥话里

整玄学?和古人比,这届年轻人还是输了

刻在四川人DNA头的“暗号”,究竟是啥?

珩瑗琮璜玦圭……一口气全念对!


责编:刘骐恺

终审:谢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推荐”,给我一颗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