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物 | 人面形玉佩:五千年前的“魔性表情包”
发布时间:Mar 14, 2025 | 作者:
中国,被誉为玉的国度,制玉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重庆巫山大溪遗址,探寻一件神秘玉器——人面形玉佩。这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 人面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 四川博物院藏 01 “魔性表情包”横空出世 1959年,考古团队在大溪遗址的一处儿童墓葬中偶然发现了这枚独特的人面形玉佩。此玉佩呈椭圆形,高约6厘米,宽约3.6厘米,厚约1.6厘米,顶部两侧巧妙地设计了椭圆状穿孔,可以穿绳悬挂佩戴,这也是它被定名为玉佩的原因。 图源《长江流域史前装饰用玉》 这枚玉佩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正反两面精心雕琢的人面形象和略带魔性的表情。玉佩一面面庞饱满圆润,另一面略显瘦削清癯,鼻梁高挺,双目圆睁,口部张开呈“O”形,仿佛因极度紧张而流露出惊恐之态,生动有趣。 人面形玉佩入选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考古大会logo,不知道和它的魔性表情有没有关系? 第二届考古学大会logo 图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该玉佩采用精湛的阳刻技法雕琢而成,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玉器雕琢技艺与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力。玉佩表面,除人面轮廓线外及凸起部分经过细致打磨,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外,依稀可见制作时留下的划痕。人面轮廓以内的低凹区域,则保留了原始的挖凿与刻镂痕迹,未经磨光处理,更添古朴韵味。 这枚玉佩的材质并非寻常玉石,而是选用了一种色泽乌黑、质地细腻的火山灰岩。经考古专家鉴定,出土此玉佩的墓葬年代可追溯至约5000至6000年前,属于大溪文化的晚期阶段。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石雕人面形象的首次发现,为我们深入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制作技术与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02 儿童玩具还是护身符? 摄影:张廷凯Tinker 这件人面形玉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专家和学者的目光。关于它的用途和寓意,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学者认为,这件玉佩可能是儿童的玩具,因为它出土于儿童墓葬中,且造型生动有趣。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这种小型雕像的确具有装饰的意味,但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行动往往有很强的功利目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一件玩具,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件玉佩是偶像崇拜的产物,可能是神像或巫师用于仪式的法物。 在远古时代,巫术活动和原始宗教几乎贯穿原始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人们开始赋予某些创造物以灵性,视其为神物,并希望通过它们获得神的庇佑。这件人面形玉佩,很可能就是这一观念的物化体现,扮演着禳灾避邪的护身符角色。 另有学者提出,这件玉佩或许是地位的象征。原始社会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往往是判断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这座出土人面形玉佩的墓葬,随葬品丰富多样,也间接证明了墓主非同寻常的身份地位。 03 大溪文化玉器:长江文明的瑰宝 除了人面形玉佩外,大溪遗址还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玉器,如玉璜、玉玦、玉璧等。大溪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选材、切割、打磨、钻孔等多个环节。在制作过程中,先民们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将普通的玉石加工成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不仅是古代先民的装饰品,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表达。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去探索一件大溪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红陶罐,了解大溪先民们的日常生活,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文物》1961年第11期。 [2]李水城:《从大溪出土石雕人面谈几个问题》,《文物》1886年第3期。 [2]梁冠男:《长江流域史前装饰用玉》,《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8期。 推荐 阅读 责编:吴晓燕 终审:谢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