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黑科技”文物:老祖宗严选,谁说没有省油的灯?

发布时间:Nov 22, 2024 | 作者:


 

“黑科技”并非现代人专属

早在千年前就被老祖宗们“玩出了花”


薄如蝉翼的马王堆素纱

最早的冰箱鉴缶

千年不腐的越王勾践剑

都是大家熟悉的“古人智造”


今天我们来认识

文物界科技组其他成员

川博黑科技文物



先民的饮食密码-铜甑

战国铜甑

目前在《古代四川——先秦时期》常设展展出

欢迎第一位上场嘉宾:铜甑(zèng)。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大有来头。它的老祖宗“陶甑”,曾引发了一场“餐桌革命”。

新石器时代,先民脱离茹毛饮血的状态,开启定居生活,在文明之光“火”的加持下,过上了滋味人生。善于观察和学习的人们,发现了水的物理变化,依托鼎、鬲等炊具,发明了最早的蒸锅——陶甑。

西汉铜甑

甑底部规则的孔眼,是成就美味的独家秘笈。盛放食物的甑放在装满水的罐上,盖上盖子,罐下烧火。水烧开后,无数升腾的蒸汽通过甑底部的气孔,加热催熟甑内的食物。

史前黑科技甑的出现,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中华美食科技含量领先全球,先民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餐桌自由”,告别只有烧烤和煮食的时代,营养口感俱佳的蒸制食物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西汉铜甑

新石器时代至今,甑从未缺席人们的生活。商周时期,青铜甑登上历史舞台。后来甑的统治区域日渐扩大,唐朝变身蒸茶工具。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讲到“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茶之外,酒、香、药的加热与蒸熟,同样离不开它。

饮食届“多面手”,非甑莫属。

两千年前的环保“黑科技”

汉犀牛铜灯

人类追光的本能,催生了满载人间烟火的器物之一——灯具。

我国灯具雏型出现时间可追溯至早商时期,汉朝时脱胎自陶灯的铜灯进入发展高峰,其中,人形灯、釭灯、各式动物形铜灯,体现了当时灯具的最高水平。“川博黑科技小分队”第二位成员正是来自大汉的犀牛铜灯。

这盏已经2000岁高龄的犀牛铜灯,腹部浑圆,四足短粗,憨态可掬。抛开可爱的外形,铜灯设计精妙科学,处处都见用心。

脊背处安装了活钮,臀部翻转过来就是灯盏。灯盏翻开时,正好卡在额顶的犀牛角上,空间利用率高,安装携带都便利。

小犀牛腹部中空,可以装水。灯盏的一侧设小流嘴,要是用完灯了,把没燃完的灯油从小流嘴导入犀牛腹腔内,用腹腔内的水熄灭火和火星,安全卫生无隐患。

灯盏中间用于固定灯芯的烛钎,同样科技含量拉满:可利用灯芯控制火馅大小,燃油面积小,省油;减少黑烟,环保;火焰更明亮稳定,可谓“一石三鸟”。

节能环保安全还美观,面对古人的匠心与智慧,今人只有叹服的份。

目前发现的汉代动物铜灯中,犀牛形铜灯较少见,使得川博这头小犀牛的珍贵程度又上一个台阶。

冷兵器时代王者

蜀汉景耀四年铜弩机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对“弩”应该不陌生。

发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弩,靠着杀伤力强、射程远、命中率高等优势,赢得“冷兵器时代王者”美誉,叱咤战场多年。直至明代火器出现后,才显露颓势,日渐退出历史舞台。


弩机的构造

弩,从弓发展而来,主要由弩臂、弓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弩的核心部件“弩机”,一般为铜制,主要由望山(瞄准器)、牙、悬刀(扳机)等部件组成。

弩机装置在弩的后部,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名副其实的古代高科技产品。

历史上,弩在很多关键时刻大显身手。秦统一天下,汉拒匈奴于漠北,都离不开它。据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曾制作出远程射杀的“自动化武器”——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威力惊人。

川博馆藏蜀汉景耀四年铜弩机,不止见证了三国风云,还是全国出土的唯二带有铭文的蜀汉青铜弩机。

弩机长16厘米,最宽处仅12厘米,铭文“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三十三字清晰可辨。生产时间、部门、监督官员、工匠、弩的强度(这里“石”是计算弩的强度单位)、重量一一在列,“溯源”清晰。

蜀汉时的十石,约为现代的534.6斤,其射程最远可达600米以上,无疑是两军对阵的重器,这一古代战争“黑科技”,妥妥的古战场杀手锏。

陆游疯狂打call的“唐宋优选”

唐代邛窑绿釉省油灯

大汉以犀牛铜灯点亮暗夜,大唐选择用邛窑省油灯照亮人间。

邛窑省油灯风靡唐宋两代,一经问世便受到文人和百姓的推崇,陆游是邛窑省油灯的头号粉丝,留下“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的经验之谈。

川博馆藏唐代邛窑绿釉省油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造型规整,比例得当,釉色滋润温厚,堪称个中精品。

省油灯的秘密,藏在内部的中空夹层中。夹层上部留一个注水孔,使用时,盏面储油,油中放灯芯点燃照明。中空的夹层注入清水,水蒸发可降低油温,减缓燃烧速度,方便省油,经济实惠。
省油灯剖面图

这套灯内自备的“冷却系统”,也是现代冷却水降温原理的最初模型。唐宋两代,“扬一益二”扬名天下,省油灯这一古代科技之光也冲出四川,走向全国。

乾隆最中意的“指上乾坤”

扳指


汉白玉韘

满清人最爱的手上把件,首推扳指。

扳指,古时称“夬”、“韘(shè)”,是一种由玉、骨、木、皮等材料制作的指环,射箭必备道具。

套在拇指上的扳指,有两个作用:一是扣住弓弦方便拉箭;二是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安全便利二合一,要说发明扳指的人没点物理知识储备都没人信。

清翠玉扳指

玉质柔和细腻,飘一色翠云,光华内蕴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妇好”的墓葬中发现的玉韘,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枚玉韘。

春秋战国时,扳指已经流行开来;满清时期,实用功能弱化,逐渐演变为八旗子弟最爱的饰品,化身财富和权利的象征。

蜀地神奇“编程机”

清代蜀锦机

目前在工艺美术馆展出
工艺美术馆,有一个大家伙——蜀锦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成就祖传高定“蜀锦”的织机,或许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工具之一。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千年前的织机有多复杂和精妙:
9600根经线和纬线,11520根纤线先在织机上一一对应,不能有丝毫错误。之后经线纬线在纤线的带动下,经纬交织,不停反复。最熟练的工人,每天最多只能织出10厘米。
川博馆藏蜀锦机局部

为了这10厘米,织锦工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负责挽花的匠人得提起相当于1200公斤的重量,负责投梭的搭档,则需要投梭400次。

这一织机好比一台超级电脑,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类似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这场对丝线的排列组合,仅用看的,就让人眼花缭乱。


老祖宗的“黑科技”有多优秀

都知道了吧

 

即便在今天,这些文物与巧思

仍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观展提示】

观展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有奖互动】

快来留言区告诉我们

大家还知道哪些黑科技文物 或者 对哪件黑科技文物印象最深

除了留言点赞最高1、2位的粉丝外

我们还会随机抽取一位粉丝

送出精美文创礼品1份

点赞排名截至11月20日16:00



推荐阅读

两小时速刷川博指南:从旧石器,到小猫咪

鍪甑觯钫俎鬲缶……一口气全念对!生僻字第二弹来啦

卣罍簋钺錞钲匜……一口气全念对!

这5件万里挑一的文物,你真的不来看看?

看展|9张图,告诉你什么是中国人的“顶流审美”



责编:刘骐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