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正式发布 荥经入选千年古县
发布时间:Sep 14, 2024 | 作者:
地名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地名管理条例》,进一步发挥地名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全省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构建省、市、县三级地名保护名录体系,9月12日,四川省民政厅正式对外发布了《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 第一批纳入省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是按照《四川省地名保护名录鉴定工作指引》要求,经过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工作程序最终确定,涉及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街巷、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红色地名、地质与灾害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著名山川等8大类27个地名。其中荥经入选千年古县。 人居绿水青山畔 家在清风雅雨间 荥经之名始见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在荥河、经河交汇处设置一个小兵镇,叫荣经水口戍,这个荣字下部从“木”。唐武德三年(620)置荣经县,元末,将荣经并入严道县,这个严道县的治地在雨城区多营镇,这个严道县就相当于现在的雨城区。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了荥经县,这时的荥字下部从“水”,荥经之名使用了1403年。 为什么叫荣经、荥经呢? 乾隆版《荥经县志》石杰序说:“荥、经二水合而邑以名,其来久矣。”民国版《荥经县志》张赵才《荥经释名》说:“县有荥、经二水,故以名水者名县。”1998年12月版的《荥经县志》中《“荥经”名称考释》一文说:“‘南北曰经’,经水源其自瓦屋者,由南而北故以‘经’名之,俗称前河是也。”而荥,则是由上古音的邛、甕、雍、荣、荥递变而来。故荥经之名来源于县有荥(荣)河、经河,二河于县城东三里的“两合水”会合后,即称为荥经河,是先有县名,而后才有荥经河之名。 荥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的原产地,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作为“东进成渝、西进西藏”贸易通道的重要节点,是成都平原辐射甘孜、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咽喉。县域处亚热带季风加上山地调节,形成一个温润适宜、四季分明的区域小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4℃,年降雨量1149.3毫米,森林覆盖率80.3%,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是绿色走廊、天然氧吧、“三养”圣地(云峰山养心、龙苍沟养生、牛背山养眼)。 牛背山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一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牛背山位于荥经县境内,属于二郎山分支。这里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山顶海拔达到3666米。牛背山因山顶一面悬崖有巨石突出形似牛头,山脊细长貌似牛背而得名。牛背山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因其360度的广阔视野和瞬息万变的云海而闻名。这里可以看到四川境内的多座名山,如峨眉山、瓦屋山、贡嘎雪山、嘉子峰等。牛背山的七大绝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包括云海、日出、夕照、雪山、佛光、星轨、高山杜鹃。由于气候多变,能看到所有这些景观的几率较小,因此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徒步旅行者多次前来。 云峰山景区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景区的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海拔从1010米至2628米不等,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体验。 中国·荥经桢楠王公园,云峰山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生长着桢楠、银杏等名贵林木。这些珍稀古树以桢楠为主,树干粗壮,高耸入云。最大的要六人才可合围,1700年树龄,堪称桢楠王,是西南地区罕见的珍稀古桢楠植物群落,2010年经国宝档案寻访被鉴定为金丝桢楠林。 云峰寺,云峰山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云峰寺以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被誉为“西蜀名刹”和“严道奇观”。 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距县城约30公里,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春观珙桐杜鹃,夏避炎热酷暑,秋赏满山红叶,冬戏皑皑瑞雪,森林、峰岭、山谷与溪流、跌水、瀑布共同构成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水画,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风光宜人,以“美在自然、奇在原始”而著称。是距成都交通时间最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并获四川省首批国家级森林氧吧称号。 荥经砂器也被称为“荥经黑砂”,其制作技艺在荥经县当地传承了2300余年,是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手工艺品。这种砂器颜色大多墨黑光滑,触手温润,将黑色的大气、沉稳和俊秀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荥经黑砂的制作技艺,仍旧沿用着历史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这样的制作方式,使得每一件荥经黑砂都独一无二,绝无雷同。 荥经黑砂最早的功能是砂锅这一生活用品,后来在工艺的改进下,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专家学者的认可下,其工艺属性更是远远超越了其实用属性,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民间工艺瑰宝之一,也是荥经县政府和百姓将时代传承和守护下去的文化遗产。 何君尊楗阁刻石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一方摩崖石刻,记述了修建南丝绸之路上一段栈道的事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在2023年7月,何君阁道碑入选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题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雕刻精美,字体具有从西汉隶书至东汉隶书发展的延续特征,带有明显的篆体风格,对阁道的修建时间、长度、用工、督造官吏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该刻石的发现更正了唐宋以来对“南方丝绸之路”路线走向的错误认识,历代对“何君阁道碑”的描述也得到了更正。同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实物资料欠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价值。 开善寺为明代古建筑,也称开山寺,如此完整规模的明代木结构古建已不多见。该寺历史上是朝拜峨眉的姊妹山——瓦屋山的第一殿,也是全国唯一的辟支佛道场的起香殿。旧时,要朝拜瓦屋山,需戒荤食素,沐浴更衣、虔诚地由此起香进山,开善寺即由此开始行善之意。原古建群现仅剩正殿,落成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古建筑前后檐各有斗拱八朵、结构精湛、构思巧妙;阑额饰深浮雕、精致细腻,线条流畅;天花采用深浮雕用金箔装饰,可见当时通饰彩绘,富丽堂皇,雄伟气派。开善寺对研究古建筑艺术、研究佛教内涵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记者:徐一丹 ■编辑:谭佳鑫 ■责编:徐一丹 ■审核:张 腾 廖 琳 ■审发:高 宇 本文原创,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 上一篇: 说文解物 | 蒜头壶:千年酒香,一壶锁之
- 下一篇: 荥博动态丨县消防救援局联合博物馆开展消防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