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说文解物 | 永陵:不凡之物,玉大带

发布时间:Jul 12, 2024 | 作者:






永陵出土文物中,玉大带担起了两个唯一: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唯一一件完整的成套玉带,是唯一一件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的玉带。


大带位于中室棺底北部,出土时排列颇为紊乱,红鞓(音 tīng,为腰带皮革部分)已经腐朽,但待它去掉一身的尘土,展现给世人的是不凡之物。


玉大带

前蜀(907-925年)

四川博物院藏


材质不凡。此带由七方銙(kuǎ)、一方䤩(chá)尾、两节革带和一对银扣组成。玉銙四角均钻有象鼻小孔,以便用银丝线将銙附于鞓上,银带扣则用银钉钉在两端。七方銙材质为上乘和田玉,玉质洁白温润,为玉中之上品,历千年岁月依旧盈盈内含光。



工艺不凡。玉带上雕刻八条蟠龙戏珠造型,蟠龙整齐和谐也同中有异,龙头有鹿形双叉角,上唇呈上翘之状,腿部关节有羽翼修饰,四肢关节处有毛发,爪为三趾,尾为蛇形,通体鳞纹。蟠龙们昂首奋爪、吞吐宝珠、造型矫健、刻画细腻。


玉大带䤩尾正(龙纹)、背(铭文)面图

摘自《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


“靠背”不凡。作为大带主要构成的七方玉銙,并不是作为显眼包放在前面,使用时是红鞓在前、玉銙靠背。永陵后室放置有王建石座像,着常服,戴幞头,现场“演示”了玉大带的系法。


王建坐像后背图


出身不凡。玉带䤩尾背面所刻铭文,记载了它的不凡出身:“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旬之七日,荧惑次尾宿。尾主后宫,是夜火作,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堪矣。上曰:天生神物,又安能损乎!遂命解之,其温润洁白异常,虽良工目所未睹。制成大带,其胯方阔二寸,獭尾六寸有五分。夫火炎崐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冬夜、大火、废墟、宝玉、神物、异常、制带、圣德,一系列的推进,为后人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段故事。



意义不凡。这一团宝玉真是天生神物吗?其意义显然并非于此。火灾发生时间是915年,距离王建去世只有三年。百战立下基业的一代枭雄,此时已入暮年,励精图治的创业心态不再,更被宫廷的阴谋所笼罩。两年前,太子王元膺被污谋反,惊惧之下发动兵变被废,王建不得已立王宗衍为太子;王建晚年大兴土木,915年他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但是这场大火把它们连同收藏奇珍异宝的百尺楼付之一炬,怎能不令人思前想后、胆颤心惊。这无意间获得的一块宝玉,成为惶惶不安中吉祥物般的慰藉,更作为“圣德所感”的象征,被王建钟爱不已佩戴在身,并陪他长眠于地下。


一条玉大带,环系在腰间,圈定的却是人心。被作为凶兆的冲天大火、被烧为废墟的巍峨建筑,必定引来朝堂的不安、民间的舆论,却被王建用“天生神物、圣德所感”,高明地进行了指导,完美地化解了危机,可谓他“雄才多计略”的最好见证。


永陵系列文物在“古代四川——两晋至唐五代”展出,欢迎参观。下期将推出永陵系列文物之镀银铜猪,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

说文解物 | 永陵:哀册,王者最后的荣耀

说文解物 | 永陵:“叩”开消失的大门

迹 | 永陵——一座标签打满“第一”的帝王陵

说文解物 | 永陵:玉谥宝,兔跃龙门



责编: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