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荥经】茶马古道—重修大相岭桥路碑
发布时间:Jun 15, 2024 | 作者:
留住历史记忆 传承地名文脉 今日,《道地荥经》将推出第十九期荥经地名故事。让我们一道跟着地名游荥经,探寻地名文化,品味荥经故事! 茶马古道-重修大相岭桥路碑 在今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的大相岭茶马古道上,有个地方叫大关(古称“邛崃关”),山路遥远,关势险峻。抬头看坡,山顶隐入云雾中;低头是路,在大山中盘旋。在大关和金鸭滩之间路下的临河处,有一块镶嵌在悬崖上的巨大石碑,这就是民国十七年版《荥经县志》上记载的名碑——清朝时期的《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 《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刻制于“光绪丙午”(1906年),时间并不长,距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位置也不显眼,如果没有向导引路,难以寻觅。石碑是细红砂石,碑高2.8米,宽0.97米,面积近3平方米。这么大面积的一整块石料,算是古代石碑中的“宏篇巨制”了。由于历史较短,碑文字迹非常清晰,标题是“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字为篆书,每字12×6厘米,呈三排分布在碑额正中。正文为隶书,共396个字,每字见方5厘米。字体沉稳笃实,遒劲古雅,颇有大家风范。 碑记全文如下:益部号称天险,邛崃九折,王阳畏途,铁索飞桥,尤他行省所未有。然同一蜀道也,李白以为‘难于上青天’,陆畅又以为‘易于履平地’,何耶?抑亦视人为转移耳。大相公岭者,相传武侯征南经此,山介清、荥两邑间,为建藏通衢。盘曲崎岖,与邛坂埒。光绪丙申岁,前清溪令曾一修之。近十年来,雨雪交侵,沙石欹陊。行者颠踬相继,或至陨身。权清溪事钟君寿康勤政爱民,目击艰苦状,谋诸荥经县恒君芳,各捐百金为倡,分募绅商之有力者醵款如干,鸠工于夏,蒇事于秋。余派员堪视,辟路宽足方轨,平处砌石,峻处绕山,铲高培低。自清溪县北关,迄黄泥堡,南北计里七十有三,葺新旧铁木桥十有一。化难为易,行旅啧啧称便焉。夫匠人经纬轨途,司空开通道路,有司之责也。贤者之用心,与良吏之行事,其计虑必远且深也。余闻大相岭之南,又有岭名飞越者,亦清溪辖境,险巇更甚。倘钟君经营相度,赓续而修凿之,俾为一劳永逸之图,他日并告成功,必实有赋夷庚,歌周道,食贤使君之报于无穷者。然则蜀道之易,又岂仅如陆畅之虚词,托兴已耶?是为记。 落款为:“光绪丙午秋九月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篹并书。” “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是何人?巴岳特锡良,巴岳特氏,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是晚清时期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巴岳特锡良为官37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著称,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好官”。他撰写的碑文,说明这条路是“为建藏通衢”,嘉许清溪(现汉源县)、荥经两县县官勤政爱民,不避艰险,重修桥路,使天险变通途。 虽然此碑在民国时期的《清溪县志》中有记载,只是后来古道荒芜了,此碑身在何处,谁也不得而知。20多年前,有人在这里开采花岗石。一民工在打炮眼时,遇到了坚硬的岩石。他扒开草丛仔细一看,掩埋在荒草丛中的竟然是一块硕大的石碑。有文物保护意识的矿山老板将已倒塌在荒草丛中的石碑移放在了路基下面,重新扶正妥善安置,终于让《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重见天日。 2013年,《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茶马古道)单位。 如果说,“何君尊楗阁刻石”回答了在1900多年前,茶马古道是“官府”开凿出来的话,那么《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官路”是官府维修的。 荥经县民政局 ■文字:高 尧 ■编辑:杨 劼 ■责编:任士英 ■审核:张 腾 ■审发:高 宇
- 上一篇: 荥经县图书馆开展“美丽荥经——‘阅无限·向未来’馆校合作”活动
- 下一篇: 【道地荥经】何君尊楗阁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