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传统节日】端午节 | 效艾符趋习俗,祈蒲酒话升平

发布时间:Jun 5, 2024 | 作者:


传统

节日

曲糵且传觞


盐梅已佐鼎


时清日复长


端午临中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广泛。



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端午节传统习俗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线


拴五色丝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拴五色丝线是为了驱邪避凶,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用红绿黄白黑色的丝线系在手腕、脚腕、脖子上。五色丝线也有驱邪保平安的寓意。





打糕是端午节延边朝鲜族人民过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在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打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端午节人们穿上五彩斑斓的衣丝,代表着五彩斑斓的祝福和喜庆之意。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衣丝可以驱邪避凶,这天人们要穿上五彩斑斓的衣丝,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那么,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历代诗词中的贺端午、缅怀古人的诗词佳作,便很好地向我们描述了端午景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竟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端午假期即将来临,

祝大家端午佳节,

安康喜乐!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网络

编辑:石琢瑶

审核:郑   娟


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