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巴蜀文化中的“奢侈品”
发布时间:Mar 15, 2024 | 作者:
铜尖底盒是四川本土地区颇具特色的青铜容器,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巴蜀地区出现,主要流行于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至战国中期基本消失。数量极少,存续时间很短,但器形非常精致,纹饰精美。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件蟠螭纹尖底铜盒,青铜、尖顶、有盖,盖面饰蟠螭纹。器口略敞,鼓腹下部稍敛,尖形底,素面。此类青铜尖底盒系由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常见的尖底陶盏发展而来,今所见者均为战国时物,是晚期蜀文化的代表铜器之一。 蟠螭纹尖底铜盒 战国(前 475-前 221) 四川博物院藏 铜尖底盒除四川地区外,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是属于巴蜀文化的青铜器。而大多数墓葬出土的尖底盒均摆放在墓主人头侧,说明了尖底盒与人类生活习俗有关,或为盛食、盛物器具。 与巴蜀铜鍪顽强的生命力相比,铜尖底盒虽然与铜鍪同时出现,却昙花一现,在战国中期后就很难再发现。考古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以来,来自盆地以外的楚文化进入了四川。与长江中游以及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相比,用源于巴蜀本土的青铜尖底盒来彰显墓主身份已经稍显逊色,来自楚地与中原的更华丽的青铜器好像更被巴蜀统治阶层所接受。战国早期的一些高等级墓葬在随葬铜尖底盒的同时也随葬了大量来自楚地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到至战国中期时,在新都马家大墓等高等级墓葬中,就很难发现铜尖底盒的踪迹了。 另外,在这件文物上出现的蟠螭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螭”的本义是一种无角小龙,“蟠”是蟠曲缠绕的意思。战国时期的蟠曲缠绕可以看出重叠的层次,呈现出向四面伸展的四方连续图案组织。 总体来看,尖底铜盒的逐渐消失与蟠螭纹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纷争和文化交流的缩影。 目前,蟠螭纹尖底铜盒展出于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快来展厅寻找它吧! 责编:吴晓燕 往期精彩:
- 上一篇: 我们何以为炎黄子孙
- 下一篇: 说文解物 | “提”起好时光